在2010年國內對于大部分企業(yè)來說,PMO還是一個新穎的話題,他們開始對這個話題感興趣,并且開始考慮在自己的企業(yè)里籌建PMO。到現在,還有很多公司的PMO因為無法展示價值而處境艱難。
同樣叫PMO但是本質上千差萬別,這個里邊有幾種情況:1、因為不同企業(yè)對PMO寄予的期望不同,要求PMO承擔的角色不同,(非主流:有的也許只是不知道該怎么稱呼一個部門給這個部門一個PMO的稱呼也有可能。)2、因為組織的環(huán)境與文化不同,每個PMO 在組建或轉型之后所面臨的挑戰(zhàn)也不同。3、PMO管理能力的不同,導致結果也大相徑庭。

PMO職能定位
千差萬別的PMO:
1)有的PMO做的很強勢拖著別人走,有的帶領別人走,有的激勵別人走,有的可有可無,有的被別人拖著走。
2)有的PMO是項目管理專家的代表、權威的象征、中立的組織、是管理者;有的是助理、是打雜的。
3)有的PMO部門內部是一個團隊,大家有共同的方向、目標、有統(tǒng)一的處事原則;有的部門內是一群人,各做各的,各顯神通。
4)有的是設定了發(fā)展目標,并圍繞目標不斷前進的;有的是隨著外界的事項走的,做的一件件事情相互是沒有關聯。
本文想重點說一下PMO的定位問題,這個屬于PMO管理能力的范疇。PMO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組織,首先要根據企業(yè)對PMO的期望、組織的環(huán)境等找到一個合適的職能定位,要有他存在的核心價值(這是個主線,也是部門的魂),然后后續(xù)的工作都圍繞這個定位來做。比如:人力的定位可能是人才的選用育留;業(yè)務部門的定位可能是財務收益與客戶流量;PMO的定位可以是提升產研效能,可以是保證項目的成功率等。即使這個PMO最終確定的定位是做好助理,那也要圍繞這個“助理”這個定位設計好方案,將助理的工作做到極致,哈哈。
目前有相當一些PMO完全是事件驅動的,隨機的,或者是輔助型的完全聽別人的,沒有自己的主目標。
有這么個例子:PMO很忙,被無數事項拖著走,苦哈哈的加班加班再加班,人員頻繁的流失更換。針對這種情況,有的管理者說,只要研發(fā)效能提升了,犧牲幾個PMO是值得的。。。。。。如果PMO這個狀態(tài)能給組織帶來效能提升那也值了是吧,但是事實情況是怎樣的呢,這樣的PMO對于公司來說相當于多了10幾個助理,公司會因為多10幾個助理而有明顯的改進嗎。
PMO如果沒有自己明確的定位,成為臨時接受需求的組織,那么注定他能帶來的價值是很有限的。
PMO有了核心價值定位,整個部門的成員才能有團結在一起的凝聚點,才能分工合作。如果沒有這個定位,以事件驅動去做的話,因為事件是臨時的、是散的,那團隊成員也是臨時的、散的。同樣是忙,有長遠目標的忙和基于每件事情忙的差距很大。
其次,部門有了定位,還要清晰地傳達給部門成員,還要圍繞主線定期復盤進展情況以及改進方式:要看最近做的事情中有多少與定位相關,有多少不相關,哪些是應該繼續(xù)做的,哪些是要舍棄掉的,哪些方向是要調整的,哪些做事的方式是要改進的。如果是主線的方向有問題,那也要適時地調整。做事的時候始終圍繞主線走,這樣PMO的核心價值才能逐漸體現出來。
第三、同樣是有主線,比如是提升產研效率,PMO是有整體設計方案帶領大家走,還是被事件驅動拖著走,這個區(qū)別也很大。這個跟所處的階段和管理能力有很大關系。管理能力強,即有整體長遠的設計方案,還有處理臨時、棘手問題的能力:比如一開始階段是問題驅動,因為臨時的問題很多,隨著問題被逐一處理(這個問題的處理要連根拔起,要以處理一個問題帶動處理一類問題的處理)接下來就可以進入目標導向階段了,就可以按照設計方案執(zhí)行了;管理能力弱的情況,比如:處理一個大問題,帶出來10個小問題,小問題又逐步發(fā)展成大問題,或者只是轉移了一下問題,那這個組織會永遠陷在問題的漩渦里。這種情況就要及時思考改進了,團隊一起探討解決方案,內部解決不了的可以尋求外部的幫助,直到改變了這個現狀為止。得過且過的話,那只能被事件拖著走,很忙但是看不到實際的成果。
第四、PMO的價值很大程度是通過賦能來實現的,PMO要對外賦能還要對內賦能。
1)對外賦能:以杠桿的原理去撬動產研效能的提升,不是什么都親自干,因為PMO再優(yōu)秀也才幾個人,主體還是產研團隊。
2)對內賦能:pmo自身能力也要不斷提升,自身的能力建設不是期望出來的,也不是要求出來的,是需要培養(yǎng)的,需要有培養(yǎng)計劃,要建立學習型團隊。
